高尔基曾说: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书籍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、滋养心灵的重要途径。为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融合,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素养,公司近期开展了“书香沁心,学思同行”心理读书分享会,吸引了全院员工踊跃参与。
商24(11)数字经济杨雨菲同学表示《乌合之众》这本书对她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示。在她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,她曾经深陷于群体思维和集体行为之中,常常随波逐流,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。然而,通过阅读这本书,她开始意识到群众心理的强大影响力和潜在危险性。
书中提到的群体行为往往是情感驱使而非理性引导,这让她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时候也曾受到情绪和冲动的影响,做出不理智的决定。群众往往追随领袖而非独立思考,这让她反思自己是否曾盲目崇拜过某些权威人士,而忽略了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和逻辑。
通过阅读《乌合之众》,她开始更加珍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。她努力摆脱群体思维的桎梏,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。她学会了在面对群体压力和舆论影响时保持冷静和理性,不被外界因素左右自己的思考和行为。
这本书也让她更加关注社会中的群体行为和群众心理现象,深入思考人类集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。她开始更加关注社会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之间的平衡,努力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保护个体权利和自由。
总的来说,通过阅读《乌合之众》,她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。她开始更加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,努力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个体,而不是一个被群体思维和集体行为所束缚的乌合之众。
商23(1)会计王必瑞同学表示《少有人走的路》是一部心理学著作,被誉为“美国大众心理学经典之作”。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咨询案例为蓝本,深入剖析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,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。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,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佳作。它告诉我们,成长是一场艰辛的旅程,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,就能在痛苦中收获成长。这本书适合所有渴望成长、追求内心成熟的人阅读,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迷茫。
在阅读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之后,她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震撼和启发。这本书不仅让她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更重要的是,它让她对自己的成长路径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书中关于自律的论述让她意识到,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挑战和自我约束。推迟满足感、承担责任等原则,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,从而有了改变的动力。同时,书中对爱的定义和阐述,让她明白了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,它不仅是情感上的关怀,更是行动上的支持和付出。
商24(5)营销王凯悦同学表示翻开《大脑的故事》,宛如踏入神经科学的神秘花园,它打破常规,引领她重新审视大脑与认知的关系,开启了一场震撼的思维冒险。
书中对记忆的剖析,彻底颠覆了她的认知。以往,她坚信记忆如同精准的记录仪,能如实留存过往。但作者指出,记忆实则是动态重构的产物。每次回忆,大脑都会依据当下需求与既有经验,重新拼凑过去。法庭证人看似可靠的证词、我们珍藏的童年回忆,或许都被大脑“加工” 过。这种不确定性,让记忆的真实性迷雾重重,也使我们基于记忆构建的自我认知面临挑战。
感知层面同样充满玄机。大脑并非原原本本呈现世界,而是借助“预测加工” 机制,将感官输入与内部预测模型融合,塑造出我们所感知的现实。以视觉盲点实验为例,视网膜存在天然空白,可大脑却凭借预期填补空缺,让我们看到完整画面。这就解释了为何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大相径庭,因为我们都活在大脑创造的 “主观真相” 里。
自由意志也在神经科学的探究下露出别样面貌。实验显示,在我们有意识做决定之前,大脑神经活动早已启动,所谓的“决定” 更像是对无意识过程的事后确认。这一发现冲击着传统道德与法律观念,同时也凸显出大脑对我们的 “欺骗”—— 即便真相如此,我们仍难以摆脱 “掌控自我” 的错觉。
不过,这本书并非让人陷入虚无,而是激励我们借助元认知突破局限。当我们意识到大脑的这些特性,就能在生活中交叉验证信息、包容多元观点、审慎做出决策。《大脑的故事》让她明白,真正的智慧是学会怀疑大脑,拥抱认知的复杂,进而从大脑的“掌控” 中寻得片刻清醒。
作者: 胡倩倩 审核: 侯帅